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宏观政策发力可期

发布日期2021-08-13

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报记者 吴宇宁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其中消费数据下行幅度较大,受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汛情冲击以及上年同期基数抬升因素影响,今年8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提振内需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中之重。

  相关专家表示。8月份部分结构性指标依然可圈可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反映出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地效应不断显现。今后。立足于跨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应着眼于经济运行中的短板进一步统筹精准发力,为巩固经济恢复基础起到更加坚实的支撑。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在同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尽管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行走势,但是从1—8月份累计数据来看,今年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从生产来看,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6%和6.2%,工业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从就业来看。低于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其中8月份当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上月持平。从物价来看,其中8月份当月上涨0.8%,也低于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8月份CPI上涨0.6%,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从国际收支来看,1—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7%,外贸形势持续向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二是经济运行“稳”的基础不断夯实。从农业生产来看,整体生产形势和气候条件相对有利,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有较好条件,今年以来夏粮和早稻分别增产2.1%和2.7%,秋粮播种面积扩大。从能源供应来看,1—8月份原煤和原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和2.4%,发电量同比增长11.3%;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弥补,市场紧缺的集成电路、金属集装箱产量分别增长48.2%和1.7倍。从经济内生动力来看、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好,增速比1—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民间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9%。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29.9%,占进出口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此外,规模以上中型和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中小微企业生产有所改善。

  三是经济运行“进”的因素持续累积。从产业结构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14.9%,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均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1%。从需求结构来看。1—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1.6%和18.1%;一般贸易占比也在提升,1—8月份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制造业与民生短板领域投资加快,1—8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62%,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0.7%;升级类消费较为活跃。从创业创新来看。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占比达到23.6%,截至7月底全国市场主体达到1.46亿户,1—8月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63.9%;新业态持续活跃,1—8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9%,活跃度在70%左右;新产品快速增长。

  产业活力不断激发维持外需增长韧性有支撑

  延续今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外贸增速数据颇为亮眼。8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4293亿元、比7月份加快7.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5.7%,增速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长18.9%。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也呈现缩小趋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刚认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产品竞争力,出口的持续向好。

  王志刚分析称,经济质量不断改善,针对高新技术、数字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得力的财税、金融政策,经济发展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工业与服务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些积极表现对于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维持在高位、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继续在外贸整体运行中“拔得头筹”,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面对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进一步优化完善贸易政策工具箱,外贸企业在原材料成本等方面压力增强的形势,支持各类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健康发展,助力外贸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持续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力地稳住了外贸基本盘,我国在巩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效应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记者表示。同时,海外市场供需缺口的加速扩大也是近期我国出口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他认为。一方面,近期新冠疫情对多国经济的影响有所减弱,国外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疫苗接种不断推进,对我国出口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供应链恢复不及预期,欧美制造业PMI已经连续创历史高值。尽管近期相关国际运输成本有所上升,但是对于我国产品的需求依然不减。

  对于未来一段时期外贸增速能否延续积极态势、尽管随着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是出口市场份额仍然会保持一定的惯性,外需扩大对国内出口的拉动还会持续显现,上述专家分析称,我国出口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提振内需熨平风险构筑稳增长“政策基石”

  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延续外需走强、内需偏弱的局面。数据显示、比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1.5%。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4%,比1—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付凌晖表示。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但支撑消费的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尽管7、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到汛情和疫情短期冲击影响,增速有所回落。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38万人,8月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低于全部城镇失业率,16—24岁的青年群体失业率比上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说明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持续发挥了效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3%,其中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得到了保障。从下一阶段看,国内服务业逐步恢复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保持就业稳定、激发消费动力仍存在很多有利条件,灵活就业新动能增长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就业选择。另外、从消费潜力来看,目前一些绿色智能相关产品以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消费品供给潜力仍然较大,下一阶段要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把这些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王志刚认为、提振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最终通过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促进消费扩大,协调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在中央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下,推动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从价格形势来看。造成下游中小企业利润压缩在所难免,与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9.5%,涨幅比7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王志刚建议,尽可能地降低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和税费等成本,下一步应通过相关贸易政策调整来增加部分产品进口供应。

  “预期下游中小企业利润压缩的现象在第四季度仍难以扭转,客观地看,这一情况会影响乃至淘汰一批企业。”苏剑分析认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建议下一步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同时加大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力度,立足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